云南昭通,我國“南絲綢之路”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也是諸多名人的故里,著名愛國將領龍云、抗美援朝志愿軍50軍軍長曾澤生,以及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主人公原型羅炳輝,皆生于斯,可歷史的盛名并沒有為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時代經濟大潮中插上一對騰飛之翼,它落伍且落寞了。
初來乍到,卻是似曾相識
2018年6月,當孫成國第一次踏上昭通的土地,感受到的不止是夏季傍晚的清涼,還有深植心底的似曾相識。他的父親,于1968-1983年的15年間,在這里戰斗和生活,作為空軍部隊機械師,經歷了邊境戰爭,也參與過抗震救災,并榮立三等功,可以說曾與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肩而戰甚至生死相托。因而自孫成國童年起,父親每每回北京家中探親,便會向他深情講述昭通的風景如畫、人們的善良淳樸,以及這里經濟發展的艱辛與自然災害的嚴峻。
父子兩代人,也是兩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工作、情感歷程,竟在這里交匯了。
孫成國,中建材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信息)員工、中國建材集團扶貧掛職干部;昭通市昭陽區守望鄉,中國建材集團定點幫扶對象。孫成國的到來,不止承載著上一代人對昭通的深厚情感,更承載著中建信息的殷切期望,肩負著中國建材集團作為央企在決戰決勝扶貧攻堅中的重大責任,也承擔著中國建材集團在這場扶貧攻堅戰中的時代使命——深入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戰略思想,認真履行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中央國家機關做好定點扶貧工作的戰略部署,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
這份似曾相識,是兩代人事業的接力,也是中國共產黨員在不同年代、不同戰線上的前赴后繼。
千里之行,皆是跬步以積
2020年9月11日,既是集團扶貧掛職干部,又是昭通市昭陽區副區長的孫成國,在中建材集團進出口公司以“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為主題,主講了一堂熱情洋溢的黨課,政策解讀與工作實際結合,工作成效和經驗總結并重,受到與會領導和同事們的極大肯定。
兩年多的工作磨煉,兩年多的拼搏努力,足以造就一名優秀的扶貧干部。
兩年多前那個夏天的傍晚,中國建材集團前期駐昭同志們和當地領導的盛情歡迎,讓孫成國對即將開展的一線工作有了更多熱情和更大決心。作為中國建材集團的扶貧干部、作為一名黨員,他倍感光榮的同時,壓力也隨之而來——脫貧攻堅工作是黨中央在民生領域的重要部署,是黨對貧困地區人民群眾脫貧的莊嚴承諾,自己能否真正做到不辜負集團領導、昭通市區各級領導以及被幫扶群眾的信任和期望?
來昭第二天,孫成國即與原駐昭同志進行了工作交接,在前任掛職副區長俞國漢帶領下下鄉熟悉情況,調研集團前期幫扶項目。此行,讓他受到了很大震撼。
當地人民的質樸,部分群眾的生活困難,他們對黨的信任、對基層干部和扶貧干部的期待,不再是文字介紹和數據資料上的客觀存在,而是鮮明的展示在孫成國眼前,并銘刻進他的心中,更加讓他下定決心,堅定信心——“作為黨員、作為扶貧干部、作為央企中國建材人,我有責任、有義務與當地各級領導干部一起,帶領群眾,依靠群眾,共同打贏這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
一線調研也讓孫成國對昭通當下的發展現狀和人們的精神面貌有了深入了解。在地方黨委、政府帶領下,昭通各級干部、群眾正以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精神,奮起直追,促進昭通進入發展快車道。昭通發展的最大阻礙即交通短板,也已有了決定性進展,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關心下,一環兩橫四縱六聯絡高速網的建設如火如荼,助推昭通迎來發展黃金期,這讓孫成國為昭通人民感到欣喜,也對昭通的未來產生了更高期待。
在初步的調研和了解過程中,孫成國身為中國建材集團一員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有了巨大提升。他通過集團駐昭干部得知,集團從2014年底與昭陽區守望鄉結對定點幫扶,截至2017年底,已累計投入762萬元資金,針對當地群眾亟需解決的飲水不便、危房住人、道路出行不暢、衛生醫療器具缺乏、產業發展慢等問題,因地制宜,迅速實施了相關項目加以改善,收效顯著,如:
建設段家石橋水廠,解決了6萬余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完成守望鄉卡子村1.2千米道路硬化,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受益群眾2千多人;為守望鄉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危屋改造補助,讓急需搬遷的群眾住進新房;幫扶卡戶自主創業,對愿意外出務工的群眾提供補助,投入資金開展櫻桃種植,方便留鄉群眾就近就業;購置醫療器具和健康設施,改建村內黨建場所等等。
一系列密集舉措,切實幫助當地群眾解決身邊燃眉之急,并有規劃地扶持困難家庭的長遠發展,讓中國建材集團獲得了當地群眾的信任,與當地群眾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親切。作為中國建材集團的一員,孫成國深感榮耀,并意識到,正是集團及集團駐昭干部多年一以貫之的悉心幫扶、付出,以及地方各級領導和基層干部的無私奉獻,才獲得了群眾對黨和政府,以及集團的高滿意度,才打下了當下如此扎實的群眾基礎,為他來昭之后扶貧項目及各項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萬事開頭難,雄心壯志都要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對孫成國而言,“語言”成了他開展工作的第一個“天然障礙”。作為北方人,他對云南方言幾乎一無所知,但對工作的巨大熱情和扶貧工作任務的迫不及待,都成為他克服困難的動力,一方面,他越是聽不懂,就越積極與當地干部群眾主動交流,多學多問,一方面,他堅持收看昭通電視臺、收聽當地的廣播電臺,經過三個月的努力學習,他竟然可以聽懂90%,可謂進步“神速”。
此外,孫成國還必須盡快熟悉關于昭通的扶貧政策、工作思路和工作要求,通過一段時間高密度的學習及實地調研,他提升顯著,在此過程中,孫成國也更加理解了精準扶貧的重大意義,深刻認識到,只有將中國建材集團的資源,與當地區委、區政府在基礎設施、產業幫扶、教育幫扶、民生幫扶、醫療幫扶等方面的十大扶貧措施進行有效結合,央企的幫扶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全力攻堅,亦是厚積薄發
扶貧工作一但進入狀態,孫成國便感覺時間過得飛快,他恨不得每周能有八天時間用來工作,但他更清楚工作中必須戒急戒躁,必須穩中求進。針對掛包鄉鎮當時存在的各類短板問題,為避免后期風險,他強迫自己靜下心來,以昭通市委“133”扶貧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按照“571”脫貧標準要求,制定了中國建材昭陽區三年扶貧工作計劃,經地方政府同意,在中國建材集團批準后參照執行,由此確保工作不出現方向性偏差。2018年,孫成國深度參與了中國建材集團先后實施的五個項目。如下:
集團對守望鄉內的6個村進行了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為鄉衛生院購置了急需的醫療器具,初步實現小病醫在鄉村,大病醫在昭陽的健康扶貧目標;援助104萬元,打造蔬菜基地、櫻桃種植基地項目,實現卡戶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目標;捐資136.6萬元,購買垃圾車等,解決守望鄉垃圾露天堆放問題,提升群眾生活質量;撥付74.6萬元,針對804戶極度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就讀中職、高中及大專以上學生進行資助,在年底召開的學生座談會上,孩子們都提到了感恩政府,感恩中國建材,感恩社會的話題,表示將把這份愛心傳承下去,爭取學有所成,回報社會。從長遠看,教育扶貧可完成從輸血到自身造血的轉變,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不返貧的最終目標,帶動示范效果非常好;投入106萬元(2019年追加資金294萬元),對昭陽區紅色黨史教育基地之一的守望鄉八仙清真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43師1950年進駐昭通的師部舊址)進行修繕,同時建設紅色文化陳列展覽館等,在打造黨史教育基地同時,也為周邊群眾提供了活動場所,項目主體工程已于2020年6月完成并通過初驗。
伴隨著這些項目的開展、完成,伴隨著當地群眾的多方受益,孫成國也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穩重、經驗豐富的扶貧干部。
時間推移至2019年初,昭陽區脫貧攻堅工作進入臨考階段,離第三方驗收考核、宣布脫貧摘帽的時間越來越近,各級單位都彌漫著緊張的備戰氣氛,大家進入臨戰狀態,包括孫成國在內的中國建材集團的扶貧干部們也不例外。孫成國摩拳擦掌,投身于集團幫扶項目之中。
根據原定計劃,2019年除繼續加強對守望鄉的幫扶外,針對昭陽區全區村集體經濟發展短板,集團計劃追加1400萬元,用于昭陽區發展村集體經濟;集團為鞏固扶貧成效,按照扶貧扶智的思想,從援建教學設施、關愛留守兒童、捐資助學等方面一一落實推進,繼續投入人力、物力和資金,實施諸多幫扶項目;針對當地醫療基礎條件差,群眾看病難問題,2019年4月,由集團出資,與中國志愿者服務基金會和中國醫師協會醫師志愿者工作委員會在昭通組織醫療扶貧活動,義診近1500人,培訓村醫280名,查房帶教近1000人。
孫成國在一線扶貧工作的磨礪中,綜合能力日益提升,同時他也認識到地方干部的綜合素質對當地發展的至關重要,因而他非常認同集團對地方干部所開展的一系列培訓項目,這些培訓無疑將為未來決勝脫貧攻堅決戰做好人才儲備。對集團踐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扶貧理念,孫成國由衷敬佩。
扶貧工作需要人才、渴盼人才,人才隊伍的壯大當然讓孫成國無比欣喜。2019年,中國建材集團增派了9名駐昭干部,充實一線扶貧力量。9名同志來自于集團不同下屬單位,由集團按照國務院扶貧辦、中央組織部要求,選強選優,層層選拔而來,其中3名同志任駐村第一書記,其他任駐村隊員。在其后的工作中,這些中國建材集團的精兵強將,作為派駐干部,嚴格執行扶貧政策,充分發揮自身特長,主動融入,扎根基層,積極為地方辦實事,充分發揮了中國建材集團與幫扶地區的橋梁紐帶作用。
自那時起,中國建材集團共11人,便成立了駐昭扶貧工作隊黨小組,按昭通市黨建與脫貧雙推進要求,堅持黨建引領,定期召開黨小組會議,將黨建工作融入脫貧攻堅日常工作中,扎實推進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工作,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積極與地方黨組織配合,推進農村基層黨支部的規范化建設,增強黨組織凝聚力和感染力,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正如孫成國所言,“黨建引領扶貧是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和工作抓手”,“這個工作方式我們一直堅持至今”。當然,成效也是顯而易見。
此外,讓孫成國倍感振奮的是,在幫扶方式上,扶貧干部們集思廣益,利用中國建材集團的電商平臺,進一步推進消費扶貧。中國建材集團針對集團擁有的25萬職工及百萬職工家屬的目標消費群體,專門為全國范圍內的5個定點幫扶地區(包括昭陽區)配套開發了微信商城平臺——“禾苞蛋”。派駐昭陽區扶貧干部以“禾苞蛋”為主要平臺,積極向派出單位及朋友圈推介昭通特色農產品,2018年—2019年,通過“禾苞蛋”平臺銷售昭通蘋果10萬余斤,助力消費扶貧銷售金額50余萬元。電商扶貧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扶貧成果,為當地探索可持續的產業扶貧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時間飛逝,2020年如期而至,正當孫成國和同志們斗志昂揚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又給他們開辟了一個抗疫的新戰場,關鍵時刻,中國建材集團的干部們體現出強大的責任擔當,在疫情防控同時,繼續脫貧攻堅工作。中國建材集團2020年在昭陽區開展六大項目,預計年底可完工并投入運行,將為當地建立和完善相關產業、進一步促進就業、提高群眾收入發揮重要功用。集團這些舉措,讓孫成國受到極大鼓舞,讓他看到,疫情之下,扶貧工作繼續穩步向前。
任重道遠,已是第二故鄉
天道酬勤,孫成國堅信。成績印證了他的這一信念,2020年5月,昭陽區順利通過國家考核驗收,宣布脫貧摘帽,中國建材集團派駐扶貧干部的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集團重點幫扶的守望鄉累計脫貧3371戶12832人。
7月份,喜訊再次傳來,昭陽區又順利通過了國家普查抽查,脫貧攻堅工作獲得了省里一級評價,孫成國和同志們的扶貧工作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這是他們的驕傲,也是中國建材集團扶貧工作的碩果和驕傲。
豐收的季節,孫成國更滿懷感恩。昭通山路崎嶇,地質環境復雜,每逢惡劣天氣,遠在北京的家人就會為孫成國擔憂,有時即使他已短信報過平安,愛人也一定要聽到他的聲音才能放下心來。就像他所說,中國建材集團每個駐昭扶貧干部的家人,都比他們更關注昭通。家人的關懷奉獻,中建信息的鼓勵關愛,集團的幫助扶持,當地政府和群眾的熱情支持,讓孫成國感動,讓他更加認為,自己沒有任何理由不做好扶貧工作。
奮斗,以及為更多人謀福祉,讓孫成國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他在異鄉揮灑汗水、孜孜耕耘,直至異鄉不再陌生,直至在日積月累的情感中,異鄉成為自己的“第二故鄉”。
“把他鄉作故鄉”的,何止孫成國一人。自2014年以來,中國建材集團大力發揮央企的資源優勢和組織優勢,針對昭陽區實際情況,累計投入幫扶資金4887萬元,實施幫扶項目40余個,先后派駐幾十位同志奔赴扶貧工作第一線。在這場扶貧攻堅的戰場上,每一位中國建材集團的同志,都體現出了央企干部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他們為自己是中國建材集團的一員感到自豪,為自己是昭通扶貧干部中的一員感到自豪,他們在昭通這篇奮進的熱土上,譜寫了一曲扶貧干部和當代黨員的時代贊歌。
這片熱土,也是中國建材集團心心念念之地,這片土地的未來,中國建材集團正參與建設。2014-2020,不辱使命,更遠的前方,中國建材集團也當繼續秉赤子之心,懷深沉之愛,砥礪精進。
孫成國說:“我們所經歷的一切注定是我們終生難忘的事,注定是值得我們驕傲一生、自豪一生的事。昭通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故鄉,無論走到哪,我們都可以驕傲的說,我是昭通人!”
是的,扶貧之路,有艱難困苦,更有未來可期,更有大愛無邊,更有民強國泰!